安福鞋评 / New Balance MT980 越野跑鞋初探

中底对一双鞋来说至为重要,不同的调性能够决定一双跑鞋的灵魂,近年来各品牌不断在这个领域推陈出新,展现自身科技研发实力外,消费者则能够享有更多的选择,像小编这样的科技控则可以体验到各种新玩意儿,其中像是 New Balance MT 980 具备的概念,不仅给我尖端技术的感觉,造型与性能融合的原理实在相当有趣!虽然还没有太多的时间跟它相处,不过在短短两周的相处时间中,小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MT 980 越野跑鞋第一眼看到肯定会被蜂窝型中底吸引,这是 New Balance 的独家科技材质 FRESH FOAM,刚刚小编提到它有趣的部份也在此,一般的中底通常是透过水平层迭进行作用,New Balance 经过不断的测试而诞生的就是 FRESH FOAM,凹点的部分透过预留溃缩空间达成更好的缓震效果,MT 980 从脚跟外侧延伸至前脚掌内侧都使用凹面,因为运动中这区域将不断受到来自地面的衝击,如果在户外更会有来自不同地形不预警的挑战,这样的设计能有效吸收各方向回馈力道;后跟内侧延展到足弓的凸点是藉着六角形在物理上的特性,比一般的形状更具弹力,同时选用柔软轻盈的材质提供支撑保护,把衝击转化为下一步的能量,并且维持跑步时的稳定。 六角型的概念也延伸到 MT 980 其他的构成元素,蜂窝型大底同时具备顺向及逆向锯齿外底,上坡推进与下坡抗力具备双重抓地性能,在任何地形都能帮助抓紧地面。前后脚掌部分采用较大面积,有效透过厚实外底增加压力吸收及耐用度,足弓则使用较纤细的蜂窝,维持跑步时所需的灵活度,鞋面的无缝 TPU 热融技术轻量化且贴合,搭配脚跟的 TPU 杯状结构,打造双脚穿着的舒适空间,整体的设计概念能满足轻度的户外越野跑步需求,其实小编觉得有时候公园具备轻微的地形变化就很适合 MT 980 登场,下面是官方的介绍影片,MT 980 的灵感是在风景优美的波士顿市郊所诞生: 虽然是越野设计,但 New Balance 赋予 MT 980 一眼在户外就能被认出的亮眼外型,这个角度也能看到内侧强调稳定作用的凸点。 前掌落地时外底溃缩,把来自地面的衝击吸收,并透过这股力量迅速恢復原状,创造迅速的反应。 后掌落地时能够有效缓震,内侧的支撑让双脚可以将力量完整的使用在前进,步伐更连续顺畅。 蜂窝型外底保有户外鞋款应有的抓地力,同时针对多项的抓地力需求都能胜任。 New Balnce 独家的 FRESH FOAM 蜂窝型中底,不仅外型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中底,同时期凹凸有别的设计确实有着鲜明的作用,只要实际穿着肯定能够感受到不同部位的作用,小编觉得除了轻度越野非常适合,一般场地的练习相信 MT 980 同样可以轻鬆驾驭,这得归功于中底的性能,有跑步习惯又常去户外踏青或做简单的越野跑步的安福鞋爱好者,那么 New Balance MT 980 是可以被推荐列入试穿清单当中,小编个人也很好奇 FRESH FOAM 后续延伸应用的可能性,期待 New Balance 后续的投入研发了!

安福鞋评 / Under Armour Speedform Apollo 实测

投身体育教育的 Leon 对于球鞋以及运动有着高度热爱,除了经营有球鞋评测 2.0粉丝页之外,更是抓紧每个片刻运动的热血份子,觉得在每一个努力跑步的过程让「跑步」变成了一件很存在主义的事,每週跑步 3-4 天,每次 5K-10K 不等的跑步体验里头,不论跑步机、公园或河堤都是 Leon 常出没的跑步场景;在步伐间寻找自己渴望跑步的内在动机,这回受到 KENLU.net 邀请,协助我们测试了来自美国的跑鞋 Under Armour Speedform Apollo。来自品牌流线与强力斗志基因的外型下,整双鞋款整体设计非常简洁,可以用「没有一丝赘肉」来形容,造型之外,鞋款实际上路的感觉是什么呢?请看 Leon 为我们所实战测试的 Under Armour Speedform Apollo 2014 新款跑鞋鞋评。 测试者:Leon 中足落地型跑者 跑者身材参考:171/68 身高体重:171/68 这次测试 Under Armour – Speedform Apollo 特别选择了在三种不同的场地上测试,分别是室内跑步机、公园水泥地及标准操场PU 地,希望给大家更多参考的面向。 根据 UA 官网说明,这双 Speedform Apollo 的外底运用了 UA Light Speed Grip 技术,让抓地力更为强大。而在这次测试的三个场地当中,Speedform Apollo 皆提供了相当棒的抓地力。特别是在必须不断绕圈的公园以及运动场练跑时,每一次的转弯动作,Speedform Apollo 都不会有向外滑动的状况,让我跑起来超级安心。 这是我第一次穿着 Under Armour 的鞋款,一直很好奇 Under Armour 独家的 Micro G 发泡材质的避震能力究竟如何。在测试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 Micro G 的避震能力实在相当突出。让已经习惯于中足落地的我感觉相当舒适,对我个人来说甚至还有可能多了那一点点缓衝度,但不是那种深陷其中无法出力的感觉。所以说,这样的高度避震度相当适合体重较重及刚转换跑法的朋友,避免尚未感受到中足跑法的好处就受到运动伤害。 首先,于 PU 操场的实测当天气温达到 35 度,当我跑完步时却没有受到明显的闷热感,表示 Speedform Apollo 布满鞋身的透气孔并不只是装饰,而有着实际的功能性。此外,对脚掌偏宽的我来说,Speedform Apollo 让我的双脚能够舒服的张开,没有于大拇趾及小趾处感受到压迫。同时间,柔软的鞋面也让我在跑步过程当中没有感受到因鞋面皱摺产生的压力。在舒适度方面,Speedform Apollo 表现绝对是出类拔萃。 也许在前面那么多的优质表现后,Speedform Apollo 面对了市面上大多数轻量化 / 赤足鞋款的的最大挑战-耐用度。可以从图中看到,在经过三次的测试过后,后脚跟的外侧部位开始出现了摩擦痕迹,而中底的 Micro G 发泡材质也出现了压缩痕迹。因此,Speedform Apollo 在耐用性的表现必须要再多加观察。 光是拿在手上,就可以感受到 Speedform Apollo 是一双极度轻量的跑鞋,我想 Under Armour 在 Speedform Apollo 的设计上的确是下了一番功夫。 虽然在 UA 官方网页未曾特别提及 Speedform Apollo 的前后足高低落差,但在穿着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 Speedform Apollo 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唯一可惜的就是或许偏软的中底及大底,让脚部力量稍稍被 Micro G 吸收掉,实为小小的进步空间。 毫无鞋垫存在却又能够让穿着成为享受的 Speedform 技术,无疑是整双 Speedform Apollo 的最大亮点。若说一双最棒的跑鞋就是能够让跑者觉得没有穿鞋感觉,那么我想去除掉鞋垫的存在就是往此理想迈进的一大步。毕竟,存在着难免(也绝对)会移动的鞋垫,那么跑者终究会面对足部在鞋子内部滑动的困境(遇到雨天的比赛更为明显)。而 Speedform Apollo 扎扎实实的跨过了这一大障碍。 此外,接近平滑的鞋面采用超声波缝合技术让鞋面产生最少摩擦,进而减少对脚背的压迫。Speedform 技术及超声波缝合技术,绝对是Speedform Apollo 与市场上他款跑鞋的最大区隔。就我近期实着的跑鞋来说,Speedform Apollo 是我目前体会过最接近”第二层皮肤”的跑鞋。 近期由于赤足及中足跑法蔚为风潮,许多原本由足跟落地转换至中足落地的跑者,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前脚掌及跖骨出现酸痛的问题。除了转换期的跑步姿势及技术要在加强外,我想就是许多鞋款在前脚掌部份属于偏硬的设定,相对减少了缓衝度。而 Speedform Apollo 在缓衝度做出了极大的支援,同时间搭配 Speedform 技术及超声波缝合鞋面,让 Speedform Apollo 成为极度适合开始转换跑法的跑者。虽然在耐用度方面有待观察,但是 Speedform Apollo 所提供的高度缓衝度、抓地力、舒适度、轻量化,绝对适合推荐给赤足/中足跑法的入门跑者。

安福鞋评 / Reebok Z Electrify 跑玩市中心

「喂,要不要参加 XX 路跑?」在台湾运动观念抬头后,已经成为很多朋友揪团问候语,完成一场马拉松赛事不仅成就感十足,还能为自己赢得健康,这种风气的崛起让大家样成运动习惯,并开始注意自己的装备,大家都想找一双马拉松鞋来自我挑战,不过再专业的跑者也非无时不刻在比赛,他们同样必须进行基础练习,真正专业热爱跑步的跑者进一步会将运动的态度融入日常生活,因此一双基础训练或日常生活穿着的鞋款跟比赛时的鞋款,对于每个人的跑步生活来说是一样重要的,准备 Reebok Z Electrify 测试前小编即依这样的概念拟订计画,将测试的场地跟路线设定在平常随处可见的环境,说不定各位安福鞋爱好者在小编的照片跟文字中会想起某次跑步时的记忆,先送上小编基本资料供参考: 身高:169 公分 体重:65 公斤 实际测试里程:操场 10 公里 / 一般道路约 20 公里 Reebok Z Electrify 是先前 Z Quick 的进化款,Z 系列命名的由来是来自于赛车的 Z 等级轮胎 (Z Rated Tires),在下方图片中就能看到鞋侧有呼应其设计概念的字样。 Reebok Z 系列性能相当完整,以轮胎纹灵感的外底透过雷射进行数百次切割,增加最大接触地面范围,而中底是小编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居然灌入了二氧化碳,能增加其反应力与达成轻量化,另外 NANOWEB 鞋面还有无缝处理技术对于穿着感与舒适度有很大的帮助,可先透过以下影片概略了解科技全貌,鞋评将会陆续提及它们在跑步中的作用与带来的协助。 如果不排斥绕圈,有跑道的操场是不错的练习场地,首先不用担心交通安全,如果跑道材质是 PU 等吸震性较好的材质,跑起来对于关节的衝击也比较小。 步幅小的慢跑或是加大步幅的衝刺,从下图左脚能看出雷射切割外底能让双脚弯曲非常自然,跑步动作相对流畅。 如果从正上方往下看 (可参照前面鞋子单拍图片),可发现整个大底都有向外扩张,提高整体的稳定度,NANOWEB 在鞋带绑紧后向内收拢,很均衡的固定住双脚,对于防止脚在鞋内滑移还满有帮助的。 趁着跑道人较少时做了简单的间歇训练,在衝刺时外底的屈曲性与稳定感让小编觉得跑起来步伐的连续感很好,当速度加快时就能明显感到 NANOWEB 对于锁定脚掌的确有其作用存在,可以很放心的加速,过弯时虽然内侧并未特别加强支撑,不过外扩的设计让重心还是可以维持得很好。 夜晚大安森林公园四周宽敞的人行红砖道是跑步的好去处,是目前台北市中心非常多跑者喜欢跑步的据点,若是想要选择多元的路线也可跑入公园内,虽然说是晚上,不过夏日无风的夜晚其实还是满热的,跟鞋子一起测试的 BAREMOVE 超延展系列服装的排汗性不错,背面有能够增加跑步中空气流动的孔洞,正面的 Reebok 标誌与背面都有加入反光设计提升安全性,必须说超延展并不是开玩笑的,各位可以实际去店内看看,弹性真的非常好,在进行跑步运动时为了减少摩擦所以服装选择贴合一些的款式比较好,但是又怕造成活动不易,BAREMOVE 系列穿起来还是能够自在伸展,同时触感也很细緻,不喜欢备受拘束的跑步服装的话小编个人相当推荐。 袖口的萤光色设计还有衣服下襬的反光设计同样是为了安全考量而设计,对于台湾越来越普遍的夜跑风气是相当实用的配置。跑在人行红砖道跟柏油路与跑道最大的不同对小编而言是地面传来的衝击,Reebok Z Electrify 灌入二氧化碳的中底穿起来弹性变得更好,说真的小编第一次在红砖道上跑以为衝击会很强烈,不过实际跑了以后中底的这个新颖作法确实为鞋款的吸震性进阶,也带来更好的反应性,在柏油路上跑时就能感受到鞋款的回馈。 不论刚刚提到的大安森林公园、河滨公园或是其他类似场地,户外环境相较于跑道挑战高一些,但是更多的自然环境像是花草树木,甚至偶尔出现的小动物都能增添慢跑乐趣,所以这其实是小编最喜欢的都会路跑类型,跑累了随时坐下来也很舒服。 小编跑步时一班来说为了提升合脚度与保护双脚,还是会穿上短袜,这样排汗性也比较好,不过若是单就走路的话,小编有试过,Reebok Z Electrify 内侧几乎无缝线,赤脚穿也是可以的,拿来日常走路同样可以成为不错的选择,同时配色多元,搭配运动风格的选择很多。 外底黑色的部分强化了耐磨性,是为了增加使用寿命的设计。 裤子的部分同样为 BAREMOVE 系列,小编个人屁股比较大一些,但偏偏我又喜欢穿小短裤慢跑,因此裤子的弹性对我而言满重要的,这件裤子穿起来相当舒服,我在跑步前作热身时没有像过去某些裤子有微略的紧绷感,小编是穿 M 尺码,不过每个人身形不同,这部分就仅供大家参考。 说真的,测试的这半个月,小编平常是不会跑的这么勤,因为实在是太热啦!Reebok Z Electrify 在测试时也发现它的透气相当不错,NANOWEB 的格状构造还有鞋舌的超大孔隙帮了不少忙,同时前脚掌其实也有挖出四个小孔,我想多少能提升鞋内对流。跟 Z Electrify 相处的这段时间,若是要小编用车子形容的话,我会说它是都会型小车但扭力十足,能够陪我在城市中各个角落寻觅慢跑的乐趣,NANOWEB 的穿着感非常中规中矩,也兼顾包覆与排汗的完善性能,而二氧化碳 Eva 中底这新奇玩意更是像官方影片中那杯汽水一样,为这双跑鞋带来了清新畅快的全新感受,如果你跟小编一样是轻度的跑者,那么 Reebok Z Electrify 应该能够满足大部分的需求,即使你是进阶型跑者也能够穿上它进行轻度的训练或是满足你在日常生活也想贴近运动的态度,小编穿原尺码一般时候略鬆,但是稍微运动后则能够达成相当服贴的程度,楦头正常偏宽,提供给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球鞋短评 / MELO M10 V.S. AIR JORDAN XX8

今天与球友们获得试穿 Jordan Melo M10 的机会,大家也把握难得机会在有限时间内尽量感受这双刚上市鞋款的性能,才能够在这边与大家做第一印象的分享,be@r 小编穿上后更化身为龙门 Melo (没有打铁的那种) 百发百中,因此详细的实战心得就留待他的分享,鸡排小编就先就大家的意见还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试着说明安福鞋爱好者同样很感兴趣的问题:有跟 AJ XX8 一样好穿吗? 首先,据先前 Jordan Brand 内部的讯息还有今天实际的比较过后,Melo M10 跟 AJ XX8 在中底以下的结构完全相同,都是把中底极少化,让大面积的 Zoom Air 直接放入,然后铺上 Flight Plate (一块以 Pebax 材质构成的塑料版),使 Zoom Air 与脚的接触面积扩大且能够均匀的发挥作用,过去被封闭在中底内的 Zoom Air 得以发挥最大效能,这是 Flight Plate 的作用,这边要特别说明足弓的黑色片状物是提供支撑与抗扭转的碳纤维板,Flight Plate 是无法从外观看到的。 将 AJ XX8 的外层掀下后,基本上除了阿基里斯腱处 AJ XX8 有特别加厚外,两双鞋实际包覆的区域是相差无几的,不过这边先从结论说起,以小编个人的感觉而言,Melo M10 跟 AJ XX8 穿起来还是不一样,但都非常适合实战。 它们最大的两个差异有两点,首先来谈谈针对脚掌固定方式的不同,两双鞋同样都采Dynamic Fit,简单来说就是可以透过鞋带的调整来找到最适合自己贴合度,不过 AJ XX8 的整体设计较细腻,因此锁定的程度比较完全,至于 Melo 的鞋舌还有内衬形成一体式的内靴,并跟鞋头做了缝合,其实对脚的环绕已经非常棒,只是 AJ XX8 在程度上还是略胜一筹,另外补充小编有朋友觉得鞋头接合处弯折时会顶到脚,这部分今天试穿的朋友并未产生这个现象,可能是脚型或其他主观因素造成,就请各位安福鞋爱好者试穿时特别留意这点。 Melo 系列鞋款的鞋舌常可见大片向后延伸的作法,内衬也常有踝枕填充保护,M10 有承袭这两个部分,小编个人还满喜欢的,提供了额外的安全感。 另外一个跟 AJ XX8 不同之处就是中底脚感,跟一般搭载 Zoom Air 鞋款相较 Melo M10 的反应性已经非常卓越,由于今天是第一次穿着且仅打了 4 场 full court 的比赛,M10 或许未来多穿几次有可能表现还会提升,不过 AJ XX8 的反应性可是在第一次实战就让编辑部有穿过的人都讚不绝口,小编其实有两双都穿过的朋友表示反应差不多,不过还是希望忠实呈现最直接的心得给大家,因此在气垫反应这方面我会说 Melo M10 继承了 AJ XX8 的好表现,如果不是穿过 AJ XX8 对于它的性能我给予很高的评价,下面是小编主观的看法搭综合今天听到的说法做的评比,单项满分是 10 分,仅供参考。 JORDAN MELO M10 / 安福编辑部给分 避震性:9 保护性:8 抓地力:8 舒适度:8 综合评分:8 最后附上一些实着照给各位安福鞋爱好者参考,根据在现场看起来的效果,Melo M10 是一双上脚更好看的鞋子,今天球场刚好有午后阳光洒落,映照到脚跟镀铬后非常耀眼,视觉效果相当诱人!

安福鞋评 / PUMA MOBIUM ELITE 动态适跑面面观

以安福鞋爱好者的身分来观察 PUMA Mobium Elite 发表之后刮起的旋风,可说是近年少有,不仅销售长红,跑友们实际评价普遍都给予很不错的意见,同时或许因为动态是跑科技相当新奇,所以在正式上市后陆陆续续有非常多的评测文章被分享在网路上,实际上脚进行跑步的表现众多跑友都以他们的亲身经验做了最详尽的分享,大家依照个人不同状况所撰写的评测,其实已经解决了很多跑友的疑问,甚至其实这次安福鞋爱好者也找了不少像包括像大魔头或者是资深跑友阿昌透过不同的立场来提供建议,因此我一直在想若是还要提供一些不同的角度来剖析 Mobium Elite 应该要从怎样的角度切入对跑友们而言会更实用,希望我的经验能带来一些小小的协助,论跑步的资历笔者绝非经验丰富,不过对于鞋款性能的敏锐度相信会观察到一些比较不同的观点,甚至是非传统的测试方向,期待能够跟各位愿意耐心看完文章的朋友们激起一些不一样的火花,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 PUMA Mobium Elite 特别的地方,也藉由这次合作的一些测试者提供的资料作比对或是参考,进而让面向周全完整,如果有疑问或是不同的意见,更欢迎大家提出讨论,让所有 Mobium Elite 的知识能被需要的人所知。 笔者个人的资料还有实际测试里程如下: 身高:169 公分 体重:67~69 公斤 实际测试里程:操场约 50 公里 / 一般道路约 15 公里 / 跑步机约 10 公里 首先不得不提一下的是 Mobium Elite 的外型,虽然性能才是一双跑鞋最重要的评量指标,整体设计曲线非常贴合脚掌,穿上去彷若双脚的延伸,让这双鞋在搭配上更轻鬆容易,双腿看来更修长,对于我这短腿瓜来说其实是满不错的福音,就更不用说像是三立主播王偊菁 FiFi 等长腿美女,简简单单的搭配在跑步时就可以有很好的比例。 但 Mobium Elite 绝对不是仅有外性吸睛,在性能上亦不马虎,先来看看几个组成元件在经历了这些体验后给笔者那些感受 Mobium Band 担负着类似人工肌腱的角色,跑步间会感受到他协助将扩张的外底恢復原状,有人说穿 Mobium Elite 跑步时会感觉到很有弹性,我想这种现象就来自于 Mobium Band 恢復原状时那股向上的力量,而并非 Mobium Elite 真的穿起来会帮助即刻增进运动表现,但是能帮助鞋子回復原状藉此减少能量浪费这点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这样拍起来会发现 Windlass Chassis 中底其实是提得满高的,很多人会关心扁平足到底适不适合这样的构造,以我也是扁平足的状况感受起来,这样的设计其实反而能够在跑步时为我创造足弓,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与其担心扁平足不适应,其实 Mobium Elite 的训练效果才是比较需要注意的部分,如果肌力不足初期使用甚至会有显着的酸痛感,不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会让这个问题被解决,毕竟这也是自我锻炼的目的之一。 Expansion Pods 在整个动态试跑科技中往往大家会觉得相较其它构造比较没有那么独特的感觉,但是在跑步期间,会体会到它对于中前足跑法的重要性,易于扩张与弯曲的设计使得前掌在跑步时一直有很棒的稳定性,此外能够帮助脚趾向够拨并推蹬,让跑步时步伐衔接变得更加顺畅。 很多人说 Mobium Elite 穿起来避震性很好,其实这应该是接触到 OthoLite 鞋垫的感觉,这种鞋垫能抗菌避免发臭,同时提供轻量化缓震,不过其实当跑步的里程持续增加后这种吸震感觉就不会那么强烈,Mobium Elite 基本上不是一双以吸震为导向的鞋款,因为适当的提供贴地感才能确实达成锻炼双脚的效果。 承接上点,Mobium Elite 的避震其实除了鞋垫以外,中底内的 PU 垫提供了额外的反应性。 PUMA Mobium Elite 很多部位都采用时下很流行的复合式无缝接合鞋面,让整双鞋轻薄透气,在这方面的表现应该就不需要再多赘述,而且鞋面的网布虽然没有太多强化与支撑,但耐用性似乎比想像中来得好,刚开始使用其实很怕磨损,但是目前为止其实并没有什么钩损或是撕裂。 承上图,而且即使下雨天跑步回家后干布擦一擦就不怎么脏,不太会卡尘土,个人觉得是很不错的细节。 正因为要透过全鞋身网布来达成舒适度提升还有轻量化的目的,所以 Mobium Elite 在侧向支撑方面内外都有加强,不过这方面在实际使用上倒是没有特别的需求,毕竟跑步时在侧向的强度挑战上并没有那么剧烈,值得观察的是侧向支撑与鞋面接合处应该仅靠胶水黏合,虽然目前似乎没有人反映有分离状况,但是因为缩提式大底会比传统的中底有更大幅度的形变,因此也考验着 PUMA 的品管,但目前看来是很 OK,就让我们继续观察噜。 在安福鞋爱好者邀请分享的平台中,RuniRound 在铁人赛中也有进行实测,虽然 PUMA Mobium Elite 设计的目的是训练,但如果双脚的肌力已经做好万全准备,在跑步中感受到的顺畅感的确很令人喜欢,或多或少也说明了 Mobium Elite 适合的多元用途,配合了解自身需求后使用,对于训练很有帮助,这边也分享一下在各场地测试后的小小心得,照片都是测试时自拍,如果角度很怪还请多多见谅噜XD: 没有照片,因为在健身房拍照不礼貌,健身房的跑步机还是可以感受到 Mobium 的效果,不过我猜测是跑步机或多或少会有吸震的效果,而且是下沉的将力道吸收,所以虽然脚步还是很顺畅,但拨提的效果似乎没有那么显着,也有可能是我个人感觉,大家不妨提出讨论 比跑步机硬,但因为 PU 材质的弹性比较不会伤脚,拿 Mobium Elite 训练的感觉相当不错,不仅可以感受到动态适跑科技在运作,也不会因为场地太硬让酸痛感一下就上来,可以适度的调整自己的运动节奏,但有观察到一点,由于侧次的操场有三个,像台北田径场那样 PU 很滑顺的场地抓地力会有稍稍下滑的迹象,我想这跟外底颇为平整有些关係,不过并不影响到整体使用的感觉。 出差至香港时小编也把握机会带着 Mobium Elite 想享受在码头边跑步的夜景,怎料天公不做美,但转念一想这样可以测试雨中的一些状况,因为雨很大,不意外的透气网布很快就让整隻脚都湿了,另外因为外底设计的关係,接地面积其实较一般鞋款少,在湿滑的人行道 (略为不平整,有纹路的) 上抓地力表现大幅下滑,因此个人觉得如果地面已经因为天候影响而湿滑,不建议再穿 Mobium Elite。 这是我最常让 Mobium Elite 出的任务,必须承认,初期的时候因为工作荒废了跑步一阵子,刚上脚的时候疲劳感颇强,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强度对于自我提升算是颇刚好的,加上 Mobium Elite 会令人持续的拥有顺畅的步伐,在巷弄间穿梭其实还满痛快的,如果有些运动基础了,穿上 Mobium Elite 进行路跑训练满惬意的,双脚呈现很自然的状态,不需要担心太多,建议大家可以试试。 慢跑这项运动最棒的就是它能融入生活,只要愿意跟条件允许,那怕是捷运站到公司的通勤途中都能跑一下,或是在路上兴致来了轻快地跑个几步,甚至是我想各位安福鞋爱好者应该都有跑着过马路的经验吧,而 Mobium Elite 在上述这些场景出现可是一点都不突兀,最后附上在测试的两个月间除了训练之外生活中我与同事们的 Mobium Elite 实着,让各位安福鞋爱好者也能想像 Mobium Elite 除了专业的运动与训练还能陪我们度过生活中丰富时光,这就是慢跑迷人之处,在双脚的起落间跑出美好的回忆!

安福鞋评 / KD V ELITE 初探

从最早在开特力运动饮料的广告中曝光开始,KD V ELITE 就受到大家关注,这双鞋款能够汇聚高人气除了 KD 依旧维持高檔的表现外,采用在台湾格外受欢迎的低筒造型相信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小编先自首,目前还没有预算入手这双,但是本着与安福鞋爱好者们分享的心态,我又怎么会错过让大家了解这双战靴的机会?因此这次对 KD V ELITE 的初探首次采用访谈的形式完成,所以当很多安福鞋爱好者私下询问何时鞋评能够问世时,为了完整度还有能够彙整成容易吸收的模式多花了一些时间,不过在前两天雷帝穿着这双扭转干坤后,或许这时候让大家了解他脚上战靴的性能是个不错的时机。 目前登场的两个配色都非常亮眼,不论是 SUPERHUMAN 系列或是雷霆主场配色,呈现出的对比感非常醒目,低筒结构让双脚视觉上更修长,相信从图中就能看出 KD V ELITE 外型的确迎合大众胃口,甚至有系列服饰可做搭配,如果没有定力相信进店家很容易就沦陷了XD KD V ELITE 的前后 ZOOM AIR 相信是这次大家最关心的部分,另外碳纤维的运用,还有具备 FLYWIRE 支撑的 FUSE 鞋面也颇值得关注,总的来说,KD V ELITE 跟例行赛版本相较在科技上的升级非常显着,接着让我们看看小编整理出的心得。 后脚跟的 ZOOM AIR 外覆着一层坚硬的 TPU,上方的左右两张图中可以看出它保护着气垫并且也肩负起部分提供稳定度的责任,整体而言可以让双脚在实战中有更好的支点,不过这同时表示第一时间并没有办法体验到想像中超大块 ZOOM AIR 带来的回弹感,实际打球时有穿过的朋友普遍表示反应性很好,但是不能很直接感到气垫的回馈,不过在打过球后脚感明显有变得更有弹性,因此希望穿来更舒适些的朋友不妨先穿上打球,如果你追求很好的反应性 KD V ELITE 可以提供,不过如果在找一双 ZOOM AIR 调性非常鲜明的鞋款这并不是 KD V 设计的初衷,所以对这方面格外注重的安福鞋爱好者建议入手前先试穿,就会更清楚知道上面小编想表达的意思。 KD V ELITE 采用了例行赛版本没有采用的碳纤维,同时这也是 ELITE 2.0 系列的重点,在 KD V ELITE 上脚跟的碳纤维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如果合脚型能够买到很刚好的尺码时,对低筒鞋款很重要的带脚性就会彰显碳纤维的作用,举例来说第一步起脚或是急停跳投时如果鞋子跟双脚的脚跟处能够很密合,就能避免做出任何动作时有多余时间上的浪费同时降低受伤的机率,不过也有穿过的朋友表示由于碳纤维支撑性很强韧,在实战时有种被顶着的感觉,这部分同样建议入手前必须试穿,确认一下自己最舒适的尺码与脚跟碳纤维穿起来的感觉。 另外足弓的碳纤维向来是前后掌分离设计的好朋友,能够透过其坚韧特性避免前后掌过度变形,这方面就不赘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气垫外罩有延伸到碳纤维板上,印象中很少有这样的作法,先不论保护性是否有实质的增加,小编无从证实起,但营造出的视觉层次感小编个人倒是挺爱的。 各位安福鞋爱好者应该不用小编多嘴,KD V ELITE 很明显楦头还是微略偏窄,加上 FLYWIRE 支撑 (嵌入鞋面的 Kevlar 纤维) 还有 FUSE 鞋面 (将复合材质进行热融接合产生更好的性能) 因此不会像传统皮面会越穿越鬆,虽然保护性很好不过脚板较宽的人真的是无福消受。另外跟鞋身一体的鞋舌其实作法相当简单,但却彻底解决鞋舌会左右偏移的问题,小编觉得这是件很恼人的事,因此对小编来说这是个超棒设计!不过不管例行赛版或是季后赛版本,从侧面就可以看出 KD V 系列鞋身下压得很早,因此不仅宽脚板,如果脚背较厚的人务必要在试穿时稍微调整鞋带,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尺码。